自2018年以来,全球价值链已经历了三次演变:一是伴随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间相互的贸易制裁导致垂直化的分工协作模式开始瓦解;二是疫情反复导致价值链上的生产供应环节出现全球性的中断;三是后疫情时期价值链加速修复,但持续的潜在地缘风险仍将整体抬升全球供应成本。总体来看国内期货配资交易平台,尽管全球供应链瓶颈正在得到实质性修复,但全球价值链仍将受到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延续性影响、新一轮潜在大国间贸易冲突的外溢影响,以及地缘局势动荡对供应端的冲击影响。
* **放大收益:**通过借入资金,投资者可以放大其投资,从而增加潜在收益。
我们预计,未来价值链的重塑将围绕中国、欧盟、美国三个核心经济体,进一步向区域化、独立化和数字化方向迈进。而在应对全球价值链重塑的过程中,中国正在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利用其在数字技术应用领域的领先地位、庞大的市场规模以及广泛的国际市场经贸合作等三大优势,将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
全球价值链结构面临的三重风险
自2018年以来,全球价值链持续面临三重风险:一是贸易保护主义和国家主义推动了全球贸易成本抬升(如中美贸易争端);二是全球疫情大封锁严重冲击了全球价值链上的供需关系,导致价值链上生产商、供应商、物流商、零售商与终端消费者的生产关系被重新安排。同时,组织内雇员与雇主的雇佣关系也被重新界定;三是地缘冲突导致全球能源和制造业开始进行重塑。一方面,能源出口国试图在本轮地缘冲突过程中争取到更多的定价优势,从而试图改变过去的能源市场供应格局。另一方面,能源进口国在被迫输入高通胀的同时,也加快了绿色能源转型之路。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种转型提升了能源进口国在价值链上的独立性。
微观层面,部分制造业和零售业在疫情期间积累了有效调整自身库存和成本以应对更多潜在运营风险的丰富经验。因此,价值链上企业在生产供应环节的韧性得到了强化。根据全球海运运输成本、欧美空运成本指数以及全球价值链上前七大经济体PMI指数进行综合衡量,全球供应链瓶颈压力在2024年初基本消散。尽管全球供应链瓶颈正在得到实质性解决,但全球价值链仍面临来自贸易摩擦的直接影响(如中美贸易冲突),疫情期间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延续性影响(如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下相互加征关税),以及地缘政治的外溢性影响(如中东地缘冲突、俄乌冲突、红海航运危机),全球价值链快速修复并非一帆风顺。
更重要的是,虽然全球化正在冰封瓦解,但国际贸易和经济的前景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最新预测显示,2023年全球贸易量的同比增长率仅为0.4%,而预计在2024年和2025年分别反弹至3.3%和3.6%,这仍然低于4.9%的历史平均增速。这一趋势凸显了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重构过程中的挑战和不稳定因素。供应链的分裂和中断已经成为全球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供应链的脆弱性迫使企业重新考虑和调整其全球供应链策略,以增加抵御未来冲击的能力。这对于一些已经采取措施预防供应链瓶颈的企业(例如大宗商品和耐用品制造业)来说,可能将被迫再次调整自身库存以防止未来过剩库存积压的问题。
未来全球价值链将走向区域化,经济性将被安全性替代
未来,全球价值链将逐步走向区域化(北美、欧洲、亚洲)、独立化和数字化。主要区域内的核心(美国、欧盟、中国)将把价值链的安全和韧性放在首要位置。当前,越来越多的迹象反映了后疫情时期的全球地缘动荡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地缘风险对全球价值链上造成的供应瓶颈预期显著上升。因此,如何在复杂的地缘局势中保持稳定持续的供应将在长期经贸竞争关系中占据主要优势。
具体来看,美国已经将“供应链韧性”问题与国家安全挂钩。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一致支持通过财政措施加强美国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这种跨党派的共识凸显了供应链安全在美国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位置,同时也指示出美国将在未来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和措施来应对供应链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同样地,中国正在通过构建新的国家经贸安全体系来保障国家新的双循环发展格局。具体来看,在双循环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中国将建立一个更加独立、可持续并且安全的价值链体系。这一战略不仅反映了对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中国正在通过增强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独立性来维护国内市场和对外经济的稳定。
同时,欧洲也在积极响应供应链的安全和韧性挑战,特别是在俄乌冲突持续的背景下,欧元区国家尤其是德国和法国正在加速推动能源独立转型,并致力于构建新的产业链安全战略。这一转型不仅关乎能源供应的多样化和安全,也涉及整个产业链从原材料供应到生产制造各环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通过这些措施,欧洲有望减少对单一能源供应国的依赖,增强自身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和自主性。
面对全球价值链的重塑,中国正展现三重优势
随着全球价值链围绕中国、欧盟、美国三个核心经济体进一步向区域化、独立化和数字化方向迈进,在应对全球价值链重塑的过程中,中国正展现出其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上,而且还涵盖了全球贸易和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首先,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提供了显著的先行优势。随着全球价值链的区域化、独立化和数字化加速,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先进布局显现出其竞争力。特别是数字化转型,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占据了关键地位。中国政府和企业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5G技术和大数据应用,不仅促进了国内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全球价值链中的数字化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这一数字化浪潮,特别是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应用,不仅优化了中国的产业结构,也提升了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市场潜力与内需扩张逐渐形成了中国的规模优势。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中国的巨大市场潜力和国内消费市场的持续扩大,使得中国消费市场的韧性和潜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超过30%,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中国政府推动的双循环发展战略,即以内循环为主体,内外循环相互促进,将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最后,在价值链重塑迈向区域化的背景下,中国正展现其战略优势。通过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加强了与共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合作,这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区域价值链中的地位,也为中国企业海外扩展开辟了新的增长点。利用“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可以发挥中国大型企业的优势,还能充分利用中小企业在价值链体系中的辅助作用,形成一个由关键龙头企业为价值链中心、中小企业配合的价值链体系,进而增强国内外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以中巴经济走廊的可再生能源合作为例,该合作不仅构筑了能源领域的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也为区域价值链提供了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资源保障。
(程实系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张弘顼系工银国际资深经济学家)
举报 文章作者程实
张弘顼
相关阅读 程实:全球经济加速“软着陆”︱实话世经IMF最近上调了对全球经济增速的预测,传递了重要信息,表明全球经济正朝着“软着陆”的方向加速迈进。
02-05 20:45 九部门:推进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01-26 11:41 连平:2024年宏观经济十大展望
针对一系列问题,本文提出2024年宏观经济十大展望。
01-24 20:42 美国产业政策、保护主义及其对全球贸易体系的影响美国政府近年来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包括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措施,都受到了广泛批评。
01-24 16:23 数字金融企业出海正当时 开创 “一带一路”合作新局面在第11期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南沙金融沙龙现场,与会专家认为国内期货配资交易平台,目前,我国在电信、人工智能、卫星导航系统、海底光缆、监控系统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进展取到重大进展,也进一步推动海外数字化项目投资建设。要发挥更大的国际作用,不仅要优化自身的监管体系,更重要的是鼓励和支持数字金融企业走向国际。
01-17 12:38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